养水是养鱼的基本功和必修课,养出一缸靓丽的好水,是每个鱼友的心愿。但是这个美好的愿望却总是不那么容易实现,在论坛里有很多水质出现问题的求助帖,水质浑浊、毒素超标、因为水质不良使鱼得病甚至死鱼的案例经常发生。很多鱼友会受到养不好水的困扰,而且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在养水方面,近几年经过自己的钻研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水族论坛和专业杂志上发表了30多篇水质方面的文章;多次参加龙巅鱼友分享会,和广大鱼友一起分享在我在养水方面的经验;举办过一期“森林系养水培训班”,采用语音授课的方式,全面系统的讲解了养水的各个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我看来想养出一缸好水并不难,做好“三件事”即可事半功倍。下面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在养水方面的心得。
一、配置好过滤系统
养鱼之前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配置好过滤系统。要根据今后成鱼的数量和大小来确定鱼缸的尺寸、水泵流量以及滤材配置方案和造流形式。水泵流量和滤材并不一定是越大越多越好,但是要满足基本要求:
1、水循环次数,能使鱼缸水体每小时循环5-10次。
为什么要规定水循环的次数呢?这是因为水中的毒素是在不断产生的,一个完善的硝化系统必须要在第一时间清除掉水中的毒素,所以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水流经生物滤材才能使硝化菌充分发挥作用,因此这就需要一个强大的水循环系统。很多硝化系统不好的鱼缸换大功率水泵后水质变好就是这个道理,增加水循环量是加强硝化系统的一个重要手段。
另外,规定水循环的次数是为了保证水质的清澈。鱼缸水质浑浊一直是困扰很多鱼友的一个大问题,我们通常把这种由于微生物大量繁殖而引起水质混浊现象叫做生物性混浊。 鱼缸的水质混沌不清、发灰白色给人雾朦朦的感觉,这是一个物理现象,叫做丁达尔效应。细菌很小我们肉眼是看不到的,但是当它大量繁殖的时候,就会产生乳光,改变水的折光率使光发生散射,造成水的澄明度下降,我们看到水的白浊就是这些细菌大量繁殖暴菌后改变了光反射造成的。
鱼缸里细菌繁殖的速度是和水泵流量成反比的。大家可以想一下,一滩死水为什么会浑浊不堪、变腥发臭?是因为这滩死水不流动,在一个很安逸的环境下,细菌会大量繁殖造成水质腐败。如果让水流动起来,就破坏了这个容易引起细菌繁殖的安逸环境,细菌的繁殖速度就会大大降低,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流水不腐”的道理。同理,在鱼缸里也是这样的。能够引起水质浑浊的异营菌,在水泵流量大的鱼缸里繁殖速度慢,鱼缸水质清澈,反之亦然。
很多鱼友担心水泵流量太大后对硝化菌不利,其实这种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硝化菌具有附着性,硝化菌会分泌出一种粘性物质,把自己牢牢地粘在固体表面上。即使在10000L/小时流量的鱼缸里,也不会对硝化菌造成破坏。
在配置过滤时必须要保证水泵“实际流量”为鱼缸总水体积的5-10倍,不管你是自己做鱼缸还是买成品缸这个问题都不能忽略。我们曾经实测过不少鱼缸,实际出水量只有标示流量的60%左右,有些成品缸甚至只能达到40%。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国产水泵指标虚高、鱼缸上水管道设计不合理,管径细、管路长、弯头多从而造成管损严重等。我推荐大家按照鱼缸总水体积的10倍流量来配置水泵,即500升水的鱼缸配置一个标示流量5000L/小时的水泵,这样按照流量管损40%计算后,还有3000L/小时的实际流量,基本能够满足要求。
2、选择高效的生化滤材,其数量占鱼缸体积5-10%。 高效的生化滤材应该具备以下这些特点: 滤材的“比表面积”大,培菌效率高。 理化性质稳定,ph适中,不碱水不硬水。 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 比表面积是指滤材所具有的总面积。比表面积大的滤材,可以提供更多的“居所”给硝化菌,因此比表面积的大小,是评价一种生化滤材的最主要方面。如何判断滤材的比表面积大小,我们应该遵循以下这些原则:
A、滤材的比表面积与滤材体积成反比。 滤材的体积越小,比表面积越大。反之滤材的体积越大,比表面积则越小。根据这一定律,我们选用滤材的时候,要尽可能的选用小号滤材来获取更大的比表面积。例如在选购玻璃环、石英球等人工烧制滤材时,应尽量选择小号的。选购麦饭石、火山石等天然滤材时,应选择直径在1-1.5厘米左右的。而目前比较流行的细菌屋、导菌砖、生化球等滤材,体积大比表面积小,培养硝化菌的能力会差很多,还占用了大量的滤槽空间,性价比很差,应尽量少用。
B、滤材的比表面积与滤材的孔隙率和滤材表面粗糙度成正比。 单位面积内,滤材的开孔率高的、孔径小的,比表面积大。现在很多人对滤材孔径的认识存在误区,错误的认为孔径大的滤材,才是好滤材。而商家也迎合大众心理,生产出了这样的陶瓷环和细菌屋(图)
硝化菌体积很小只有几微米,对于硝化菌而言,滤材上理想的孔隙大小应该在50-300微米之间。50微米的孔径人眼是看不到的,300微米的孔径也只有针尖那么大小,这种的微孔培养硝化菌已经足够大了。上图中那些直径在几毫米的“巨型”孔,对于身材只有几微米,必须用显微镜才能看到的硝化菌来说,实在是太巨大了。这种“巨型”孔开的越大、越多,浪费的滤材表面积就越多;其单位面积内的开孔率就越低,比表面积越小。因此有着这种“巨型”孔的滤材,真正能培养硝化菌的面积是很有限的,而很大一部分宝贵的滤材空间,被那些超大的孔径所浪费,所以培菌效果远不如微孔滤材。
表面粗糙的滤材,比表面积大。表面越光滑的滤材,比表面积越小。硝化菌是附着在滤材的表面和孔隙内进行生长繁殖的,粗糙的表面有利于硝化菌挂膜,抗击水流的冲刷。在选择人工烧制类滤材时,尤其要注意表面粗糙度问题,因为此类滤材需要高温烧制,控制不好温度的话很容易造成表面玻化,滤材表面的微孔会被玻化层覆盖,因此孔隙率很低,比表面积小,这样的滤材不适合培养硝化菌。
大家可以看一下被公认为是世界顶级滤材的伊罕石英球,这种滤材体积很小,表面粗糙、微孔结构,真正的高效滤材就应该是这样的。
二、开好缸
开缸的核心是“养水”,而不是养鱼,养水的核心是建立硝化系统,培养硝化菌。因为开缸阶段硝化系统尚未完善,水质毒素超标不适合鱼类生长,应该等到开缸期结束,硝化系统建立起来,水中毒素为零的时候,才是我们养鱼的开始。因此在开缸阶段我们的核心目标就是养好水,为我们以后养鱼打好基础。开缸的手法很多,在硬件设施相同的情况下,开缸的手法决定了硝化系统建立的速度以及成败,正确的开缸方法应该是这样的:
1、 确定养殖鱼种、密度、鱼缸尺寸及过滤系统(建缸) 2、 设备清洁(消毒)、困水。 3、 鱼缸加水、开泵、加温、打氧。 4、 下闯缸鱼 5、 加硝化菌制剂、EM菌片(2、3、4、5一天内完成) 6、 正常喂食、每周换水30% 7、 水质毒素检测为零时,开缸成功下主鱼。
这套开缸手法的指导思想是:以合理平衡的氨的供给为基础,使用硝化菌制剂来加速硝化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以氨和亚硝酸盐的含量检测数据为依据,以毒素指标检测为零做为开缸成功的标志。现在水质毒素检测试剂越来越普及,我推荐大家使用这种科学的检测方法来判定开缸是否合格,只要试剂检测指标不归零,就不下主鱼,这是目前最稳妥的方法。如果没有检测试剂,依据经验开缸时间不应低于30天,开缸最重要的就是耐心,那种开缸几天就下主鱼的做法万万使不得。附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