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巅锦鲤鱼

标题: 冬季鱼池:一冰之隔,两种状态 [打印本页]

作者: 像鱼儿一样89    时间: 2018-1-15 14:50
标题: 冬季鱼池:一冰之隔,两种状态
锦鲤是生活在水中的变温动物,水温的变化与其生长密切相关。冬季降临,水温下降,鱼也就随之进入越冬状态。大约从十月中旬或十一月水温降至10℃左右、停食开始,至来年三月或四月初解冻、开食的这一段时间,称之为越冬期。
35254981_1402671765421.jpg
一、越冬池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2851388_1264378900146_1024x1024lady.jpg
1、水深

应保证越冬池的不冻水层在1-1.5米左右。由于越冬池长期处于封冻期中,池水不断渗漏,因此,只考虑入池时的水深是不够的,还要注意越冬池的水位变化,及时采取补水措施,使越冬池的水保持在要求范围之内。
126105__koi-pond_p.jpg
2、底质

因为淤泥中含有大量的腐殖质,将容易造成缺氧。所以越冬池的底泥最好加以清除。
70bOOOPICed_1024.jpg
3、水质

越冬用水不宜全部使用原池老水,最好兑入新水,水的透明度应大于35厘米。水中保持有一定数量的浮游植物,利用冰下光合作用,补充水中的氧气,可以起到改善水质的作用。
95103b178a82b901b96a7f3b7a8da9773b12efe4.jpg
4、水源

越冬池最好临近水源或利用鱼池储水,必要时为越冬池补水。水源的水质要符合养鱼用水标准。
91ff6c540923dd54bd9aa26cd809b3de9d824831.jpg
5、面积

对越冬池的面积无特殊要求,只要出池方便,大小均可。
11140003a332a6b9c4a7.jpg
二、越冬水体主要理化因子的变化规律
1、水温

越冬池冰下水温常出现垂直分层现象,近冰层水温一般在0℃左右,向下逐渐增高,如水深达1.5米以上,底层水温可达4℃。冬季,锦鲤一般集群在深水处。
11e700047145aa9679a3.jpg
如果采取循环水或补水等增氧措施,冰下水温的自然垂直分布将被打破,底层的水温可降低到0.2℃,当停止注水后,水温会自然回升但底层的水温一般不会再达到4℃。
11b9000840d329b7b8db.jpg
2、冰下光照度
除了冰上积雪厚度达50厘米以上以外,冰下水层一般都有一定的光照。照度的大小与冰的透明度和积雪的厚度密切相关,而与冰的厚度关系较小。
110d0004a45d463b6f7f.jpg
明冰,无论厚薄,透光率可达30%以上,最大为63%。
11140003a33553b6c553.jpg
乌冰透光率一般为10%左右,最大为12%。
覆雪20厘米—30厘米,透光率大大降低,仅为0.15%。
有些地方的冬季不太寒冷,冰厚大都在40厘米—45厘米左右,且有时中午融化,然后再冻结,这种乌冰的透光性差,虽然冰并不厚但冰下的透光率大大降低。
11140003a32efd49a594.jpg
越冬期间如能及时打扫积雪,保持较高的透光率,水下的照度基本上可以满足藻类光合作用的需要。这对改善越冬水质,提高溶氧含量是十分有利的。
3、水质

池面结冰后,水与空气隔绝,形成了一个不受大气影响的小环境。鱼和水生生物的代谢活动及有机物质的分解均在这个小环境中进行,故氧的消耗和代谢**的产生会使水体的理化、生物状况发生很大的变化。
106c000637936168a1c9.jpg
⑴溶解氧

结冰后,水中溶氧量的变化与池中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水生动物数量、底质和冰的透光性等有密切关系。冰下水中溶氧来源于浮游植物和沉水植物等的光合作用。水中溶氧量在封冰期的变化趋势取决于浮游植物的日产氧量和生物及底质等日耗氧量的平衡状况。
11140003a32efd49a594.jpg
如果浮游植物日产氧量大于生物呼吸和有机物氧化等的日耗氧量,那么水中溶氧量则逐日增大;如果浮游植物的日产氧量小于生物呼吸及有机物氧化等的日耗氧量,水中的溶氧量则逐日减少。

越冬期间水中的溶氧量和日净产量与池水中浮游植物的种类、数量和冰的透明度有密切关系。绿藻(衣藻、小球藻等)、金藻(棕鞭藻、单鞭金藻等)及硅藻(针状菱形藻、角刺藻等)的光合作用强度大、日产氧量多,而隐藻产氧量较少。冰透光性比乌冰和覆雪好,因此,在同样情况下,前者比后者产氧量多。
11b9000840d1c6cf96c7.jpg
浮游植物较少的池塘水中溶氧量的变化规律,一般是在封冰后,水中的溶解氧逐日减少。刚封冰时,水中的溶氧量可达11毫克/升—15毫克/升,随后由于耗氧量大于光合作用产氧量,溶氧量逐渐降低,在融冰前降到最低,有时降到2毫克/升—3毫克/升以下。这种情况是十分危险的。

越冬池溶氧量的垂直分布情况与池水透明度有密切关系。当池中的浮游生物多,透明度低,冰下照度随水深而递减,各水层的浮游植物产氧量也随照度削弱而递减,加上底层有机物分解耗氧,所以通常表层溶氧量高于底层。
1069000583ec056b829e.jpg
但是,当冰的透光性好,池水透明度大和水较浅时,光照可直接射入底层,整个水层的浮游植物都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加上有时底层的浮游植物量多于表层,此时,底层的溶氧量常高于表层。

⑵二氧化碳

封冰后,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渐增多。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和水生生物的呼吸。由于二氧化碳的积累,水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日增加。
11140003a334268ad949.jpg
据记载,越冬期间水中二氧化碳的最高含量为174毫克/升(水中二氧化碳含量超过60毫克/升对鱼类有害,超过200毫升/升,可致鱼死亡;尤其是在缺氧的情况下,二氧化碳增加还会加快鱼类死亡)。这是十分危险的。所以水中要有一定数量的浮游植物,利用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来降低二氧化碳对水质的影响。
1069000583f1c30a66c6.jpg
⑶硫化氢
11b5000c112282379847.jpg
在封冰后缺氧的情况下,硫化氢是在还原细菌的作用下还原水中的硫酸盐和有机物(蛋白质)的矿化分解产生的。硫化氢是一种有毒物质,对鱼有极强的毒性。即使水中含有极微的硫化氢,也会造成鱼的中毒死亡。同时,它的氧化还要消耗水中氧气,1毫克硫化氢氧化需消耗水中1.4毫克的氧。因此,在产生硫化氢的水体中,溶氧量会迅速下降。不过在不缺氧气的情况下很少发生。
106c0006379033e6bc89.jpg
⑷pH值

封冰后水体由于二氧化碳的积累,pH值会逐渐降低,由弱碱性变为中性或弱酸性。
11bd0009cc44be370e87.jpg
各种水体的理化因子的变化情况是不同的,对水较深、淤泥和有机物较少的水体来说,水体的理化因子相对变化较小,越冬安全系数也高。反之水较浅、淤泥厚、有机物质含量高的水体,各种理化因子的变化较大,鱼类越冬效果差,危险性也大。

110d0004a45d463b6f7f.jpg (105.96 KB, 下载次数: 528)

110d0004a45d463b6f7f.jpg


作者: 华丽wei001    时间: 2018-1-15 16:30
学习啦。
作者: piaohuanwen    时间: 2018-1-15 19:34
厉害了
作者: sky19791111    时间: 2018-1-16 09:11
学习啦。
作者: aabbcc001    时间: 2018-1-16 09:52
学习了,谢谢分享。
作者: 原来喜欢折腾    时间: 2018-1-16 12:43
谢谢分享,学习了
作者: 原来喜欢折腾    时间: 2018-1-16 12:43
文字编辑还是配图,辛苦了
作者: 枯山qq    时间: 2018-1-17 12:20
谢谢分享,学习学习。
作者: sky19791111    时间: 2018-1-17 13:01
厉害了
作者: 上帝禁区S    时间: 2018-2-6 11:02
欣赏了。。。。
作者: 上帝禁区S    时间: 2018-2-6 11:03
翻来覆去就是这几个图啊
作者: 海钓EHTj0    时间: 2018-7-16 09:08
谢谢分享,学习中




欢迎光临 龙巅锦鲤鱼 (http://jinliyu.longdi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